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玄幻奇幻 > 带着农场下凡尘 > 第32节
  头一天心情激动下,卖力气倒是没问题,可时间久了,仅靠几个馒头来补充人体的消耗,不可能长久。
  而且一天下来,空间中功德栏中的数值还是10,也让石仲魁明白,自己想再次获得功德,应该得等到沟渠全部挖好,正式引水入渠,插上稻苗,放入鱼苗之后才行。
  道理很简单,开工挖土,就表示稻田养鱼之举,正式出现在这个世界的北方。
  这事传出去,即便石仲魁这边失败了,说不定就有人跟着试一试。
  所以天道算是认可自己的举动对人道有利,封神之后人族也正式真正成了天地主角,这才给了功德。
  再想获得奖励,那就得做出点成果才行。
  想到这,石仲魁顿时感到浑身都是干劲,回到住的二进院,稍稍用过晚饭,就在书房里写写画画起来。
  等福叔第三次过来提醒说,夜深了该休息时,石仲魁才满意的看着书桌上的图纸,笑着对福叔和顺儿说道,“有了此图册,天下必然能少一二成饿死之人。”
  福叔和顺儿一惊,得到石仲魁许可后,满心好奇的在书桌两旁看了起来。
  图纸倒是很容易就理解,但看到稻田养鱼可以除虫、除草、还能增加稻田肥力,增产2到3成稻米时。
  两人也不管是不是真的,激动的浑身发烫,甚至心情激荡之下,福叔后退几步,跪在地上重重磕了一个头。
  “大郎此举定能功德无量,小的替天下庄户们谢过大郎。”
  石仲魁并没立马上前扶起福叔,而是哈哈大笑了起来。
  按照之前他的做法,肯定是谦虚一番,可知道付出就能有收获,并且还是功德之后,心态就不一样了。
  好在石仲魁孤儿和在乡镇办公室的经历,让他谨慎惯了。
  心情舒畅之后,不由习惯性的上前扶起于福,“小侄即便有利国利民之术,却也需要福叔这等心怀道义和良善之辈相助。
  待到功成之日,才是庆贺之时。”
  于福和于顺父子俩大喜,自己求的无非就是亲自参与进来。
  即便不说为了天下苍生这类的空话,仅仅是帮助石仲魁真的在北方的稻田里养活了鱼,并且真的让粮食增产俩三成的话。
  今后归乡养老,仅靠亲眼见证和学到的技术,也足以让于福名满乡里。
  而人的一生说白了无非就是名利二字。
  回到卧室,石仲魁盘膝坐在床榻上,再次运功修行替代睡眠。
  却没想到练气二层的修为,不知为何忽然加快了不少。
  停下来默默一想,很快想到这可能是因为自己身怀功德,而且功德还具现出来,作用于身体的原因。
  这么一想,石仲魁就更在意功德的多寡了。
  除非到了必要时候,否则能不用就不用。
  一夜悄然过去,清晨大概辰时一刻,卧室门外响起于顺的声音,“石先生,您起了没?”
  正在修炼的石仲魁耳朵动了动,开始收功,这才回了一声‘等着’。
  换了一身长袍之后,听到吩咐的于顺这才带着两个小丫鬟,端着洗漱物品走了进来。
  “先生,庄户们都已准备好了,就等您的命令去开工。”
  “嗯”,石仲魁点点头,洗漱和吃过早饭,去了现场后,看着庄户们按部就班的开工,一天时间很快过去。
  见工程超过预期,石仲魁不由吩咐于福明天去确定鱼苗的问题。
  是否有人像现代一样挖池塘养鱼,石仲魁虽然觉得肯定有,但自己没听过就无法确定。
  不过他却根据于洪高养了观赏红鲤鱼来推断,京城周边百分百有人专门培育鲤鱼。
  作为古代最常见的观赏鱼,金鲤和红鲤不仅达官贵人家常有,就是乡间的乡绅家都常见。
  当然,稻田养鱼肯定不能养观赏鱼。
  但既然有人培育观赏鱼,那花点钱让养殖户侍候几条河里打捞上来,一肚子鱼卵的大鲤鱼并不难。
  甚至听于福说,有鱼户会人工取卵培育鱼苗,对一些常见的病害也很有经验。
  而这也是石仲魁选了鲤鱼,没选草鱼的原因。
  虽然草鱼更容易养,可第一次试验,要的是成功率。
  好在鲤鱼也是出了名的耐寒、耐碱、耐缺氧,水深不够时它也能活,而且荤素都吃,插秧一个星期后,就能放养。
  不期望十亩能投放十几万条鱼苗,也不期望十亩地能收获几千斤的鱼。
  能有7、8百斤就谢天谢地了,不仅能抵消了鱼苗和人工的投入,还能有10多两银子的额外收入。
  最关键的还是粮食增产。
  不过为了试验的成功率,把十亩田的鱼沟挖了一米宽,四十公分深,等于浪费了大概330平米,大致半亩地,也就是5%的土地。
  但石仲魁很有信心,在这个一亩地才产2、300斤的年代,想增产3、50斤谷物应该不难。
  无非是精细化耕作和看护。
  而古人为了粮食,不少庄户那是没事就去田地上查看一番,更别说自己只需要花点馒头,就会有人24小时看护了。
  6天时间很快过去,鱼沟挖好之后,石仲魁基本上就不用插手。
  一心期待着空间里的桃子成熟,闲暇时白天复习四书五经,画符、修炼神行之术,晚上则修炼长春功代替睡觉。
  而且种地这种事,对于在这个农庄生活了一辈子,甚至几辈子的庄户来说,种地就是本能。
  不过等到正式插秧时,还是让他深刻的明白了化肥的作用。
  没记错的话,现代种稻子,根据稻种的不同,行距一般都是20到30厘米左右。
  但自己看到的却是至少40厘米以上的间距,不用说,肯定是土地本身的肥力,只能满足这个间距,不过这对养鱼反而有利。
  而且按照于福的说法,缮国公府这片靠近沟渠的土地,还全都是上好的肥田。
  难怪亩产300斤以上的土地,价格就的20两银子以上,其他的下田或者坡地,5、7两银子一亩都常有。
  不过,要是能引水来灌溉,下田也能慢慢变上田。
  第45章 工部官上门
  即便是缮国公府的庄户,也不是人人都能使用铁制的农具,挖鱼沟时,石仲魁就见过上百人中有7、80个人使用的都是木质锄头和铲子等农具。
  生产力低下,才是古代粮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而这就不是某一个人能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了。
  5月初,稻子已经插秧了一个星期后,在农庄里读书、修炼10来天的石仲魁,忽然听顺儿说,于洪高正在试验田那边。
  等带着人来到地头没想到除了于洪高父子俩和石光珠之外,周围居然还站着至少30个身着景袍的乡绅和一百多个随从。
  甚至绿袍官服的从六品于洪高身边,还有1个同样绿袍,和两个红袍五品以上的官员在。
  越过人群看到一个红袍官身边,站着贾琏和贾宝玉,石仲魁一猜就知道这人肯定是贾政。
  另外一个大概率也是工部的官员。
  果然,等石仲魁靠近之后,于洪高一番介绍之下,除了从五品的工部员外郎贾政外,另外一个则是正五品的工部屯田司的郎中高永民。
  至于那个7品的绿袍官,不出意外就是和缮国公府做邻居,在礼部任七品的给事中杨文钦。
  本来还担心姓杨的是来找茬,可看到他和于洪高聊得还不错,不由感叹都是演员。
  贾政倒是老好人的样子,在石仲魁对众人行礼之后,又因为和贾琏、贾宝玉交好,主动喊他‘世叔’的原因。
  率先开口道,“贤侄此举利国利民,但初次实验只要能把鱼养大就是有功,切莫托大。”
  石仲魁行了一礼谢过之后才笑着道,“世叔还请放心,小侄深知这种地一靠天,二靠地肥,三才靠庄户们的精心打理,所以并未自夸,更未想过以此来邀功。”
  “不错,这靠天吃饭的说法,自古就有,贤侄如此想,再好不过。”
  贾政虽然是世家子弟,也一心沉醉于四书五经中,但他既然在工部任职,十几年下来这点浅显的道理还是明白的。
  其他人也跟着点头之后,石仲魁才继续说道,“农家肥有益于庄稼的生长,相信不仅世代庄户的人家明白,古籍上也早有明示。
  不过,这堆肥是个讲究伙,稍有不慎农肥过多,或者农肥发酵时处理不当,就容易把庄稼给烧死了。
  而田里养鱼不仅能利用鱼吃杂草和害虫,稻田鱼还能为农田提供稳定、长久的鱼肥。
  鲤鱼、草鱼还能时常翻动农田中的淤泥,让稻种更容易吸收田里的肥力,可以说百利而无一害。”
  几个跟着而来的工部小吏一听,顿时点头起来。
  贾政等人见工部的积年老吏都点头,心里也慢慢相信石仲魁起来。
  “可一旦田里的水不够了,还如何养鱼?”
  石仲魁指着井字形的鱼沟,“一亩地损失半分土地,挖出这个鱼沟,不仅能为稻子蓄水,还能为鱼苗提供生存地。
  要是连鱼沟都干了,相信外界其他人家的田,早就也干涸了。这是天灾,非人力可抗衡。”
  高永民微微点头,“只是如此一来,此法确实难以全面推广。”
  石仲魁听完就皱眉,难道说高永民等人没听说过南方有人早就稻田养鱼了,还是这个世界并没这种模式?
  不对,贾宝玉就在古籍上看过。
  或许只能用,古人没亲眼见过,没人敢试。
  加上信息不畅通,除了走南闯北的行商,古人的见识其实很小的。
  很多现代人觉得稀松平常、理所当然的事,在古人眼中就是新奇和无法理解的事。
  “大人,学生一开始就没想过推广到全天下。”
  高永民和其他人一听,顿时皱眉起来。
  石仲魁叹息一声道,“养鱼毕竟是个讲究活,一般农家不会养,也承担不了失败的风险。
  而且此法是学生从古籍上看到和做了一些改进而来,不仅需要时间检验是否合理,以免好心做了坏事。
  也非是学生不愿尽全功,学生也清贫过,深知对寻常家中只有三五亩田地的农户来说,遵循旧例、按部就班才是最稳妥的做法。
  所以学生并未声张,只想着在此地成功了,今后像家中先辈经营有道,留下百亩、千亩家资的士绅者,用几亩地试验一番,即便减产影响也不大。
  而且想稻田养鱼,本身就需要充足的水源,此法一开始就排除了北方8成以上的田地。
  但一旦此法可行,学生认为天下众多乡绅,会更愿意出钱修缮沟渠,造福乡里。
  而最适合推广的南方一旦也盛行起来,每年为朝廷增加几十万石的粮食,还是不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