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在这个节骨眼上, 宋问声投给《nature》的文章有了回信,不是坏消息,而是好消息,是签订版权协议的事情。
  这代表着,他发过去的那篇文章可以发表在期刊上。
  总算得到一个好消息的他,不由得长舒了一口气。
  而打算发表在国内sci的那篇文章则是现在还没有回信,一直在审稿人审稿中。
  和稍微有进展的碳纳米环比起来,哥猜这边是一点进展都没有,他压根都没有开始行动,那些经费就已经打到了许岱这边。
  四月初,一篇脱胎于大量数据的论文被发表在《nature》上,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这篇文章阐明了化学分析、检测、验证的数据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大量的数学证明,将这种联系总结成为一个表格还有一道公式。
  这一项研究的要做的工作很多,不仅仅是收集数据,最关键的是那些数学证明,将他们之间的联系揭示出来。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这项研究,不知道可以让研究者少走多少弯路。
  不少研究中心已经开始验证这一项成果的真假。
  而有些人已经从这熟悉的证明路子当中窥见了作者的信息。
  一看名字,果然是他!
  宋问声!
  他的证明想要严谨缜密,有理有据,多看了一点他的论文之后,有些大佬也能品味出一点味道来了。
  文有文风,茶有茶味,就是这样。
  有些人写的论文就是一坨狗屎,有的人写的东西看起来就很清爽舒服。
  对于懂数学的人来说,在数学证明那一部分就很有滋味,值得反复咀嚼,不懂数学的人则是浏览一下,迅速跳过。
  总的来说他们都不会不承认这是一项伟大的研究。
  圈内人对这项研究也是各有话说,特别是化学圈子,他们只是觉得宋问声这是运气好发现了这些联系,但这项研究更多体现的是他在数学上的能力,至于他在自己的药学领域的亮点,体现得并不多。
  这些人舌根嚼多了,还到网上去发牢骚。
  他们就觉得宋问声来学数学之外的东西都是错的,固执得觉得上帝不会让这么完美的人存在,给了他数学的天赋,在其他方面的天赋也一定会削减。
  就是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心态。
  某一日他们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时候,就讨论起这件事情。
  胡广仁还为他打抱不平,“我看了,特别是几个大v跳得最欢,哦,其中有一个叫做什么李博士的,不过是因为之前参加过一次叫做《职来职往》的节目,微博上有点粉丝,就到处喷粪!”
  胡广仁还把李博士在微博上阴阳怪气的话拿给宋问声看。
  如果是刚开始,可能他还会和这些人争论两句,现在他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就是浪费时间。
  反正一个人再怎么不喜欢他,无论怎么样这个人都不会改变的。
  有这种时间还不如多干一点事情,多发一篇文章。
  宋问声只是当做看解压的笑话一样,看了一下,“我们继续下一个实验吧。”
  胡广仁有些难以置信,“大佬,你不反击一下他们吗?”
  “反击什么?他们又没有《nature》。”宋问声随口说了一句。
  “对啊,文章才是最好的反击!”胡广仁的右手成拳垂在了左手手心,“等等,让我花个一分钟发一句话,不说我都出不了这口气!”
  胡广仁双手啪啦啪啦就打下一段话发在了这个李博士下面,“酸吧你就,小鸡仔,反正你也没有《nature》。”
  这样子弄得李星雪都凑过去看了,只是这一看了,她就乐得笑了出来,还是哈哈大笑那种。
  “身材歧视是不是不太好?可是真的好搞笑。”
  宋问声无奈的看着他们,“我们今天开始搭建芘嵌入环对苯撑。”
  提到工作,两人巴巴的看着宋问声,宋问声轻咳了一声,他们还是只能去工作了。
  “说不定做完这一单,你们就有毕业论文了。”当初宋问声就是这么激励他们的,毕竟药这种东西实在是太广义了。
  他不把这篇文章当成一回事,但是上面可把这篇文章当成一回事。
  科技发展到现在,虽然我们国家在不少地方追上了西方国家,但是也有很多地方上远远落后于他们的。
  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地方就是,西方他们原本就是规则的制定者,而我们现在还在沿用这些规则。
  比如说衡量实验动物是否达标的判断准则,甚至是很多分析仪器的标准和制造都是脱胎于西方。
  包括在工业上经常用到的如何减少实验路线的那个方法也是欧美国家总结出来的。
  现在他们好不容易有一个人能够杀出重围,先是拿到了第一个菲尔兹奖,再就是将华夏对图论、孪生素数的研究推上顶峰,现在又是总结出一套化学分析准则。
  这足够引起国家方面的重视。
  在给他足够的荣誉之前,首先是各地的研究所对他这项研究进行多方面验证。
  两天之后,京城化学研究所就站出来表示,这项研究是正确的,即使有偏差,也在文章所写的±0.05的范围之内,是可控的,可用的,便利的。
  远在国外的沃克森也不甘寂寞,站了出来表示这项研究是正确而伟大的,并且公开发话邀请宋问声加入。